采矿工程教授

钱鸣高院士

作者:系统管理员浏览:时间:2017-11-03

个人简介

钱鸣高,1932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院士是国际著名的采矿工程专家,是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领域作出了系统、全面且具创造性的贡献,创造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领域的数个第一,书写了我国煤炭采矿科技的辉煌篇章,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0年,钱院士从苏州中学毕业考入东北工学院读机械系,后听从号召转学采矿系,大学毕业后就读北京矿业学院研究生,从此便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采矿事业。钱院士提出的采场上覆岩层的“砌体梁平衡假说”以及老顶破断规律及其在破断时在岩体中引起的扰动理论,把中国的矿压研究推进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创立的“砌体梁”力学模型,突破了传统的定性假说;他建立的悬露“板”力学模型,为顶板来压预测预报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的“支架-围岩”关系监测原理,开创了主动控制矿山压力的新方向;他提出的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为“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的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由此对于开采后引起的矿山压力、应力场和裂隙场以及地表沉陷有一个全面而统一的解释提供了可能。他七十余岁还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理念,开创了系统的煤炭环保开采之路。国际岩石力学专家A.K.Ghose在他主编杂志编者按给予高度评价:“……绿色开采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术语,同时还试图对煤矿开采及其对环境的多种影响的整体认识引入一个统一的概念。本刊被授权在本期发表由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许家林教授以及他们的合作者完成的一篇带有方向性的有关绿色开采技术的论文。这篇论文是相当重要的,因为首次提出了如何利用绿色开采技术来最大限度的减轻煤矿开采引起的诸多影响。……中国专家在绿色开采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发展是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关键层理论巧妙地把岩层移动和上覆断裂岩层中瓦斯和水的渗流和流动结合在一起。他们同样还促进了一系列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为减少采矿对环境的破坏提供了方向……本刊对作者提出的具有重大前景的绿色开采的创新概念表示赞赏!”。钱院士提出的科学采矿理念为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指明了方向。正如谢和平院士在钱院士八十岁寿辰祝辞中所总结的“钱院士在采矿工程学科建设及矿山压力理论和实践中所作出的这些系统、全面而具有开创性的成果,推动了我国煤炭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保障煤矿在复杂困难生产地质条件下正常生产,为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高产高效工作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钱院士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虔诚地进入科学的殿堂”是他对学生的告诫,更是他身体力行的真实写照。他经常深入矿区,还曾经在阳泉井下因疲惫而失去知觉。他的不懈探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砌体梁”学说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并作为基本理论编入教科书,为高等矿业院校广泛采用;他编写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著作10本,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得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省部级奖。他也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荣誉,如: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4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198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江苏省劳动模范(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199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矿业学科召集人(1997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和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2007年)等。这些成绩,代表的不仅仅是钱院士的荣誉,更是煤矿开采成为一门科学时代到来的标志和象征。正是钱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和建立了“砌体梁”理论,获得了煤炭行业第一个自然科学奖,打破了人们对煤矿开采的传统认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煤矿开采不只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煤矿开采不只需要经验,更要有理论,也更需要有理论。可以说,我国煤炭科学能有今天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离不开钱院士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

钱院士教书育人,始终坚持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他曾亲自带着学生下井,学生从他那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感动和力量。他1962年培养出我国煤炭系统第一位采矿工程研究生,1987年培养出煤炭系统第一位采矿工程博士……在为师为范的道路上,他始终坚持包容并蓄、宽厚待人、淡薄名利,对青年教师更是倾力相助、大力提携,手把手地教会大家如何做学问、如何做科研、如何申请项目,对大家的学术争论都表示了极大的欢迎。他常教导说:科学研究是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完整过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勤奋,即要“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四方面缺一不可。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注意“整体-局部”、“森林-树木”、“现象-本质”的关系,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钻牛角尖。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是不完整的,而集体的讨论能弥补不足,因此学术争论是形成完整学术观点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如今,他的学生已是桃李遍天下,很多更是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国内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正是在他品德、修养、情操的影响和感召下,才有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煤炭人为我们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仅是为我们“注满了一桶水”,更为我们在煤炭科学前行的道路上“点燃了一把火”! 如今,尽管他已耄耋之年,仍心系煤炭行业发展、采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